“小暑不算熱,大暑三伏天”,今年三伏天從7月20日開始,至8月18日結(jié)束,共計30天。雖然比常年初伏、中伏、末伏各10天的“標(biāo)準(zhǔn)配置”少了一個中伏,但高溫高濕的“桑拿天”特性絲毫未減。中醫(yī)講究“天人相應(yīng)”,此時人體陽氣浮于體表,氣血運行加快,正是通過飲食調(diào)理改善體質(zhì)的黃金時段。抓住這30天,用對飲食方法,不僅能緩解暑熱不適,更能為秋冬健康打下基礎(chǔ)。三伏天飲食適合吃什么?
一、三伏飲食核心原則:三宜三忌
(一)宜做三件事
1.宜清熱但不貪涼
選擇性質(zhì)平和的清熱食物,如綠豆、蓮子等,避免冰飲、冰西瓜等寒性食物。例如綠豆湯需煮至綠豆開花,加少量冰糖,放至室溫后飲用,既能解暑又不傷脾胃。
2.宜祛濕兼顧健脾
濕氣重是三伏天的“隱形健康殺手”,可多吃茯苓、赤小豆等利濕食材,搭配山藥、南瓜等健脾食物。推薦赤小豆茯苓粥,將赤小豆提前泡發(fā),與茯苓、大米同煮,祛濕同時保護脾胃功能。
3.宜補津更要益氣
高溫下大量出汗會導(dǎo)致津液和元氣流失,需用麥冬、玉竹等滋陰食材,搭配黃芪、黨參等補氣藥材。比如黃芪麥冬茶,取黃芪5克、麥冬10克煮水,補氣而不燥,生津而不寒。
(二)忌犯三個錯
1.忌過量食用生冷
冰飲會使胃腸血管驟然收縮,影響消化液分泌,建議用常溫的酸梅湯、冬瓜茶替代,既能解暑又不刺激腸胃。
2.忌頓頓大魚大肉
高溫環(huán)境下脾胃功能減弱,過量油膩食物會加重消化負擔(dān),建議肉類選擇鴨肉、鯽魚等性平或微涼的食材,做法以清蒸、煮湯為主。
3.忌節(jié)食減肥斷營養(yǎng)
夏季代謝快,若盲目節(jié)食易導(dǎo)致氣血不足,可減少主食量但增加蛋白質(zhì)攝入,如早餐加一個雞蛋,午餐搭配豆腐、瘦肉。
二、分時段飲食方案:初伏清暑,中伏祛濕,末伏潤燥
1.初伏(7月20日-7月29日):清熱解暑為主
推薦食材:荷葉、苦瓜、冬瓜
具體做法:
荷葉冬瓜湯:鮮荷葉1張撕碎,冬瓜500克切塊,加水煮沸后小火煮20分鐘,加鹽調(diào)味,每周喝2-3次,可緩解頭重身困。
苦瓜炒蛋:苦瓜去瓤切片,用鹽水浸泡10分鐘去苦味,與雞蛋同炒,清熱瀉火又補充蛋白質(zhì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