4.情志調暢,疏肝解郁
避免因秋季蕭條景象產生負面情緒,可多參與戶外活動,如登山、賞菊等,感受秋季自然之美;也可通過聽歡快的音樂、與朋友交流、培養(yǎng)興趣愛好等方式調節(jié)情志。中醫(yī)認為“怒傷肝”,保持心情舒暢能疏肝理氣,讓氣機通暢,減少因情志不暢導致的乏力困倦。
5.穴位按摩,提神醒腦
通過按摩特定穴位可快速緩解困倦,提振精神。常用穴位有太陽穴、風池穴、百會穴。太陽穴位于眉梢與外眼角之間向后約一橫指處,用指腹輕柔按揉1-2分鐘;風池穴在頸后枕骨下方凹陷處,雙手拇指按揉3-5分鐘;百會穴在頭頂正中線與兩耳尖連線交點處,用指腹輕按1分鐘,每天可按摩2-3次。
三、日常注意:避開這些秋乏“加重因素”
1.避免盲目“補覺”
秋乏時若一味增加睡眠時間,反而會讓身體陷入“越睡越困”的循環(huán),加重氣血運行緩慢。應保持規(guī)律作息,而非靠長時間睡眠緩解疲勞。
2.少碰生冷寒涼食物
秋季脾胃功能相對較弱,生冷寒涼食物會進一步損傷脾陽,影響脾胃運化,導致氣血生化不足,加重乏力。即使天氣仍有炎熱時段,也應避免大量食用冰飲、冰水果等。
3.不要過度勞累
秋季宜“收斂”,不宜過度消耗體力和精力。工作學習時注意勞逸結合,每工作1小時休息10-15分鐘,避免熬夜和高強度勞作,防止陽氣過度耗散。
4.遠離“秋燥”刺激
秋季干燥,應保持室內適宜濕度(50%-60%),可使用加濕器;外出時注意口鼻防護,避免長時間處于干燥、多風的環(huán)境中,減少津液耗傷。
總之,秋乏是秋季人體適應自然變化的正常反應,無需過度焦慮。通過中醫(yī)起居、飲食、運動、情志等多方面的調理,避開加重因素,就能有效緩解秋乏,保持身心輕盈、精神飽滿,安然度過“多事之秋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