魯平,女,主任醫(yī)師,中國老年學和老年醫(yī)學學會骨質疏松分會常務委員,河南省健康管理學會內分泌疾病健康管理分會主任委員,河南省內分泌及糖尿病學會委員, 2013.06-2014.08在法國卡昂大學醫(yī)療中心訪問學者,從事內分泌代謝疾病的臨床研修。
擅長內分泌代謝疾病的診療,尤其在糖尿病及其并發(fā)癥、甲狀腺疾病、肥胖癥、骨質疏松癥、更年期綜合征、多囊卵巢綜合癥、矮小癥、性早熟等的診治。
展開-
Q 餐后2小時測血糖中間可以喝水嗎A 通常情況下,餐后2小時測血糖中間是不可以喝水的。 如果在監(jiān)測血糖期間口渴,可以用水濕潤一下口唇,但是不能大量飲水。因為飲水會稀釋血液,導致血糖濃度降低,影響檢測結果的準確性。 對于一些特殊情況,比如患者本身患有某些疾?。ㄈ缒I臟疾病、心臟疾病等),或者正在服用某些影響血糖的藥物,醫(yī)生可能會根據(jù)具體情況給予相應的指導。 此外,需要注意的是,測量餐后2小時血糖時,應該遵循正確的檢測方法。在檢測前,患者需要注意飲食、運動、用藥等情況,并在規(guī)定的時間內到醫(yī)院或使用血糖儀進行檢測。 如果對餐后2小時測血糖的相關問題有任何疑問,建議咨詢醫(yī)生或糖尿病??谱o士,以獲得更專業(yè)的建議和指導。同時,定期監(jiān)測血糖、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對于糖尿病的管理非常重要。2025-06-26 13:46:01 -
Q 血糖高可以吃龍眼嗎A 血糖高的人應盡量避免食用龍眼。 龍眼是一種熱帶水果,富含葡萄糖、蔗糖和維生素等營養(yǎng)成分。然而,這些糖分在進入人體后會迅速升高血糖水平,對于血糖高的人來說,可能會加重病情。 此外,龍眼還含有較高的熱量和糖分,過量食用可能導致體重增加,這對血糖控制也不利。 如果血糖高的人非常想吃龍眼,可以在醫(yī)生或營養(yǎng)師的指導下,適量食用,并相應減少其他食物的攝入量,以保持血糖的穩(wěn)定。 需要注意的是,除了龍眼,其他高糖水果如荔枝、香蕉、甘蔗等也應盡量少吃或不吃。同時,血糖高的人在飲食方面應遵循醫(yī)生或營養(yǎng)師的建議,選擇低糖、高纖維的食物,如蔬菜、全麥食品、豆類等,并合理控制總熱量的攝入。此外,還應保持適量的運動,定期監(jiān)測血糖水平,以維護身體健康。2025-06-26 13:45:19 -
Q 正常血鉀值是多少A 正常血鉀值的范圍是3.5~5.5mmol/L。 需要注意的是,血鉀值會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,如飲食、腎臟功能、激素水平等。因此,在解讀血鉀值時,需要綜合考慮這些因素。 對于一些特殊人群,血鉀值的正常范圍可能會有所不同。例如,孕婦和老年人的血鉀值可能會略高于正常人。此外,一些疾病也可能導致血鉀值異常升高或降低,如原發(fā)性醛固酮增多癥、腎衰竭等。 如果血鉀值異常,需要及時就醫(yī),進行進一步的檢查和治療。醫(yī)生會根據(jù)具體情況制定個性化的治療方案,可能包括調整飲食、藥物治療或其他治療方法。 總之,血鉀值是反映人體電解質平衡的重要指標之一,保持血鉀值在正常范圍內對于維持身體健康非常重要。如果對血鉀值有任何疑問,應及時咨詢醫(yī)生。2025-06-26 13:44:21 -
Q 血糖高能吃西梅嗎A 血糖高的人可適量食用西梅,西梅含糖量低且富含營養(yǎng),有助于控制血糖和促進消化,但果糖含量高,過量食用可能導致血糖升高,腹瀉患者應避免食用。 血糖高的人可以適量食用西梅。西梅的含糖量相對較低,且富含膳食纖維、維生素、礦物質等營養(yǎng)物質,有助于控制血糖和促進消化。 需要注意的是,西梅的果糖含量較高,過量食用可能會導致血糖升高。因此,血糖高的人在食用西梅時應適量,并注意監(jiān)測血糖變化。此外,西梅有通便作用,腹瀉患者應避免食用。 在食用西梅時,建議選擇新鮮、無腐爛的西梅,并注意清洗干凈??梢灾苯邮秤?,也可以制作成果脯、果醬等食用。 總之,血糖高的人可以在醫(yī)生或營養(yǎng)師的指導下,適量食用西梅,以保持健康的飲食。2025-06-26 13:43:47 -
Q 楊桃糖尿病可以吃嗎A 糖尿病患者可以吃楊桃,但需適量,且合并腎臟疾病時不建議食用。 楊桃糖尿病患者可以吃,但需適量。 楊桃的升糖指數(shù)不高,糖尿病患者在血糖控制比較理想的情況下可以吃楊桃。但楊桃含有一定量的糖分,糖尿病患者需要控制總熱量的攝入,因此,糖尿病患者吃楊桃需適量。 此外,楊桃中含有神經(jīng)毒素,腎功能不好的患者食用后可能會出現(xiàn)中毒癥狀,甚至危及生命。因此,糖尿病患者如果合并腎臟疾病,不建議食用楊桃。 需要注意的是,糖尿病患者的飲食需要個體化,應根據(jù)個人的血糖、體重、運動量等因素制定合理的飲食方案。同時,糖尿病患者需要定期監(jiān)測血糖,遵醫(yī)囑使用藥物,保持血糖穩(wěn)定,以預防并發(fā)癥的發(fā)生。2025-06-26 13:42:46