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- [黃帝內經太素] 經脈根結
- 平按:此篇見《靈樞》卷二第五《根結篇》,又見《甲乙經》卷二第五。岐伯曰:天地相感,寒暖相移,陰陽之道,孰少孰多?推前后皆有其問,此中義例須說,岐伯即亦不待于問也
- [黃帝內經太素] 經脈標本
- 平按:此篇見《靈樞》卷八第五十二《衛(wèi)氣篇》,又見《甲乙經》卷二第四。黃帝曰:五臟者,所以藏精神魂魄也。腎藏精也,心藏神也,肝藏魂也,肺藏魄也。脾藏意智為五臟本,
- [黃帝內經太素] 陰陽維脈
- 平按:此篇見《素問》卷十一第四十一《刺腰痛篇》,又見《甲乙經》卷九第八。陽維之脈,令人腰痛,痛上弗然脈腫,刺陽維之脈,脈與太陽合腨下間,上地一尺所。飛陽之脈,在
- [黃帝內經太素] 沖脈
- 平按:此篇自篇首至“孰能導之”,見《靈樞》卷六第三十八《逆順肥瘦篇》,又見《甲乙經》卷二第二。自“黃帝曰:愿聞人之五臟”至末,見《素問》卷二十一第三十九《舉痛論
- [黃帝內經太素] 任脈
- 平按:此篇自篇首至末,見《靈樞》卷十第六十五《五音五味篇》。自“沖脈任脈”至“故須不生”,見《甲乙經》卷二第二,惟編次前后稍異。自“黃赤者”至末,見《甲乙經》卷
- [黃帝內經太素] 陰陽喬脈
- 平按:此篇自篇首至“其不當數者為絡”,見《靈樞》卷四第十七《脈度篇》,又見《甲乙經》卷二第二。自“陰喬陽喬”至“則瞑目”,見《靈樞》卷五第二十一《寒熱病篇》,又
- [黃帝內經太素] 帶脈
- 平按:此篇自篇首至“屬帶脈”,見《靈樞》卷三第十一《經別篇》,又見《甲乙經》卷二第一下篇,又見本書卷九《經脈正別篇》。自“陽明者”至末,見《素問》卷十二第四十四
- [黃帝內經太素] 督脈
- 平按:此卷自卷首①至“兩目之下中”以上,原鈔殘脫,平于日本仁和寺宮御殘卷十三紙中檢出,證以《素問·骨空論篇》及本書《骨空篇》、《甲乙經·奇經八脈篇》,補注在經文
- [黃帝內經太素] 經脈皮部
- 平按:此篇自篇首至“而生大病。黃帝曰:善”,見《素問》卷十五第五十六《皮部論篇》。自“夫經絡之見也”至末,見《素問》卷十五第五十七《經絡論》。又自篇首至末,見《
- [黃帝內經太素] 十五絡脈
- 平按:此篇見《靈樞》卷三第十《經脈篇》,又見《甲乙經》卷二第一下篇。手太陰之別,名曰列缺,十二正經,有八奇經,合二十脈,名為之經。二十脈中,十二經脈督脈及任脈、
- [黃帝內經太素] 經絡別異
- 平按:此篇見《靈樞》卷三第十《經脈篇》,又見《甲乙經》卷二第一下篇。黃帝曰:經脈十二經脈者,伏行分肉之間,深而不見,其常見者,足太陰過于內踝之上,毋所隱故見也。
- [黃帝內經太素] 脈行同異
- 平按:此篇自篇首至“因天之序”,見《靈樞》卷十第七十一《邪客篇》。自“手太陰之脈”至“逆數之曲折也”,見《甲乙經》卷三第二十四。又自“心主之脈”至“內絡心肺”,
- [黃帝內經太素] 經脈正別
- 平按:此篇見《靈樞》卷三第十一《經別篇》,又見《甲乙經》卷二第一下篇。黃帝問于岐伯曰:余聞人之合于天道也,內有五臟,以應五音、五色、五時、五味、五位;外有六腑,
- [黃帝內經太素] 陽明脈解
- 平按:此篇見《素問》卷八第三十《陽明脈解篇》,又見《甲乙經》卷七第二。黃帝問于岐伯曰:陽明之脈病,惡人與火,聞木音則惕然而驚。鐘鼓不為動,聞木音而驚者,愿聞其故
- [黃帝內經太素] 經脈病解
- 平按:此篇見《素問》卷十三第四十九《脈解篇》。又按:《素問》新校正云:“詳此篇所解,多《甲乙經》是動所生之病,雖復少有異處,大概則不殊矣?!碧査^腫、腰脽痛者
松阳县|
诸城市|
吴旗县|
东海县|
吉安县|
石嘴山市|
泽州县|
始兴县|
朝阳市|
乌恰县|
武夷山市|
赞皇县|
贵州省|
绥芬河市|
雷波县|
仁化县|
宜城市|
连江县|
临颍县|
湘潭市|
横峰县|
岳普湖县|
潮州市|
吉林省|
浪卡子县|
临沧市|
温泉县|
景东|
文登市|
金寨县|
华蓥市|
宜君县|
沙湾县|
会东县|
巴林左旗|
沁水县|
信阳市|
合作市|
海城市|
通道|
麟游县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