急性肝炎是肝病中比較常見的一種,危害性較小,如果及時治療,患者可以恢復(fù)健康,這就需要我們在患病初期及時察覺,做好疾病診斷,對癥治療,下面我們一起看看急性肝炎的診斷與檢查方法。
急性肝炎的診斷:
1、急性無黃疸型肝炎
(1)流行病學(xué)資料:甲型和戊型肝炎以糞-口為主要傳播途徑,而乙型、丙型、丁型肝炎則通過體液或血液傳播,如輸血和血制品、藥物注射、針刺等方式。在我國,母嬰傳播是乙型肝炎傳播的主要方式。
(2)癥狀和體征:近期出現(xiàn)的、持續(xù)幾日以上但無其他原因可解釋的癥狀如發(fā)熱、乏力,食欲減退、惡心等癥狀。肝腫大伴壓痛、肝區(qū)叩擊痛,部分病人有輕度脾腫大。
(3)實驗室檢查:血清ALT、AST明顯升高,大多數(shù)病人可達正常值10~20倍以上。
(4)病原學(xué)檢查:
1)甲型肝炎:病人血清抗一HAY IgM陽性則提示甲型肝炎病毒現(xiàn)癥感染。在慢性乙型肝炎或自身免疫性肝病(自身免疫性肝病【譯】:一種特殊類型的慢性肝病。肝組織改變與慢性病毒性肝炎相一致,但血清病毒標致物陰性。)病人血清中檢測抗一HAV IgM陽性時,診斷HAV重疊感染麻慎重,須排除類風(fēng)濕因子及其他原因引起的假陽性。接種甲肝疫苗后2~3周約8%~10%接種者可產(chǎn)生抗HAV IgM,故也應(yīng)注意鑒別。
2)乙型肝炎:凡血清HBsAg陽性或血清HBV—DNA陽性或血清抗HBc IgM陽性,可診斷為現(xiàn)癥HBV感染。由于在我國母嬰傳播為慢性乙型肝炎的主要傳播方式,而其他途徑發(fā)生的急性乙型肝炎少見,因此在診斷急性乙型肝炎時須與慢性乙型肝炎的初次活動相鑒別。在病程中HBsAg滴度由高到低,HBsAg消失后,抗HBs陽轉(zhuǎn)以及急性期抗-HBc IgM滴度高、抗-HBc IgG陰性或低水平則有利于急性乙型肝炎的診斷。
3)丙型肝炎:血清HCV RNA陽性或抗-HCV陽性,而無其他類型肝炎病毒的急性感染標志。
4)丁型肝炎:在HBV感染標志陽性的同時,血清抗一HDVIgM陽性,抗一HDV IgG低滴度陽性,血清和(或)肝內(nèi)HDV Ag及HDV RNA陽性。
5)戊型肝炎:急性病人血清抗一HEV陽性或滴度由低到高,或抗一HEV陽性>1:20,或血清和(或)糞便HEV RNA陽性。
2、急性黃疸型肝炎
黃疸前期的末期,尿色加深,尿膽紅素陽性、谷.丙轉(zhuǎn)氨酶增高,血清乙型肝炎病毒標志陽性。黃疸期,血白細胞正?;蛏缘停缺D(zhuǎn)氨酶升高,濁度改變不明顯,血清膽紅素在17.1μmol/L以上,尿膽紅素和尿膽原陽性。
溫馨提示:發(fā)病早期宜給易消化,適合患者口味的清淡飲食,但應(yīng)注意含有適量的熱量、蛋白質(zhì)和維生素,并補充維生素C和B族維生素等。若患者食欲不振,進食過少,可由靜脈補充葡萄糖液及維生素C。食欲好轉(zhuǎn)后,應(yīng)能給含有足夠蛋白質(zhì)、碳水化合物及適量脂肪的飲食,不強調(diào)高糖低脂飲食,不宜攝食過多。
【參考文獻:《肝炎》、《乙型肝炎》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