外科手術是目前治療癌癥方法中應用最廣泛和最重要的手段之一。由于惡性癌癥生長和擴散方式特殊,手術范圍比較廣泛,破壞性較大,術后會引發(fā)一些不良反應或并發(fā)癥,甚至有的手術會造成局部殘廢。為了減輕和消除手術給患者身心帶來的創(chuàng)傷,使其盡快恢復正常生活及工作,術后護理工作便顯得十分重要。在手術之后,護士會根據醫(yī)生醫(yī)囑進行常規(guī)護理和某些特殊護理,部分病人需要重點監(jiān)護。在整個護理過程中,往往需要病人家屬、親友的配合及參與。在進行術后護理時,應注意以下幾個方面。
1、心理護理
無論手術成功與否,都可能會有許多問題使患者擔憂。如手術后的疼痛、術口留下的永久瘢痕、肢體的殘缺、體內某些臟器或組織功能的喪失、手術是否徹底、以后是否會因復發(fā)而再行手術、今后能否正常生活或工作等,這些困擾均會給患者心理造成不良影響。所以術后一定要做好患者的心理護理,給予他們更多的理解、關懷和體貼,使病人精神上、心理上得到安慰和支持,減少不必要的思想壓力,保持正常的心理狀態(tài),爭取早日康復。
2、手術刀口的護理
保持局部的清潔衛(wèi)生,避免傷口感染,傷口拆線前應盡量避免碰撞擠壓,對傷口的感染、化膿、大量流血等應請醫(yī)護人員及時處理。
3、各種引流管的護理
癌癥根治性手術的切除范圍較廣,術后常需放置引流管。對引流管要時刻注意是否通暢,觀察其引流量、引流液的色與質。胸管還要觀察其液面波動,全肺切除后因殘腔大,胸管波動大,可引起縱膈擺動,需用調節(jié)器調節(jié)波動。對引流的觀察可了解傷口有無出血,放置煙卷引流的需觀察傷口滲液情況。滲血、滲液多應及時更換敷料。在病人翻身或下床活動時則應固定好引流管,不得使其脫落。
4、飲食護理
手術后飲食,應嚴格遵守醫(yī)務人員的囑咐。消化道手術后一般頭幾天不能進食,等胃腸道功能恢復后,醫(yī)生通知才能進食。手術后飲食起初應為流質、半流質飲食,如牛奶、稀飯、藕粉、紅棗粥、肉湯等,繼而是易吞咽、易消化、營養(yǎng)豐富的軟食,如面包、餛飩、面條等,配以肉、魚、蛋、豆制品、蔬菜、水果等,對部分虛弱或胃腸功能不足的應采用少量多餐的方式。部分病人可根據需要給予要素飲食。
5、疼痛護理
手術后的疼痛是病人最痛苦的事情,會增加病人各種各樣的負擔。術后引起病人疼痛的原因很多,有頭痛、咽喉痛(插入胃管所致、刀口痛、導尿管所致的下腹痛、靜脈輸液處的血管痛、插入的引流管部位的疼痛、腰痛、背部痛等,仔細觀察全身,清楚致痛的原因后,要及時有效地止痛。應當指出,在觀察護理中,有些是正常的生理反應,應予認知,如術后前兩天的刀口疼痛,尤其在術后第一天,疼痛較劇烈,3天后就會明顯減輕,病人及家屬不必緊張。但3天以后又出現刀口疼痛明顯,就是異?,F象,最常見的就是刀口感染。結合病人的體濕,如果有明顯高,就說明了感染已發(fā)生了。因術后體溫的輕度升高(術后吸收熱)也是在3天之內,以后無導常發(fā)生,體溫會恢復正常。
溫馨提示:腫瘤患者的預后康復不僅與醫(yī)生的治療密切相關,患者的生活方式、心態(tài)也起著很大的作用。癌癥病人在合理的治療后,加強體育鍛煉能夠進一步降低癌癥相關的死亡率。臨床研究過程中發(fā)現,與每周鍛煉少于3個小時的患者相比,每周鍛煉超過3個小時的結直腸癌患者其5年癌癥相關死亡率下降7.9%。另外,在結束所有治療6個月后,每周參加3個小時以上娛樂或運動的大腸癌病人,他們的癌癥復發(fā)率和死亡率均有所下降,3年無病生存率達到84.5%。這項研究也在乳腺癌病人中得到證實。乳腺癌患者如果每周步行3到5個小時,可以降低死亡率。研究還表明,加強體育運動可以降低50—60%的癌癥復發(fā)風險。
【參考文獻:《戰(zhàn)勝癌癥靠自己》《腫瘤患者生存質量的中西醫(yī)維護》《腫瘤防治ABC》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