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先,由于拇長伸肌、拇長屈肌和拇內收肌緊張牽拉,拇趾沿其長軸旋前外翻趾甲向中線,并繼續(xù)加重,在內側的拇展肌和拇短屈肌內側頭及其內籽骨向外移位,失去外展作用,進而在外側的拇內收肌與拇短屈肌外側頭攣縮,外側關節(jié)囊攣縮并增厚,拇趾向外半脫位,腓側種籽骨移于第一、二跖骨頭之間,拇趾外翻推動第一跖骨內翻,使足橫弓加寬,至跖骨頭內側被鞋幫擠壓摩擦,發(fā)生拇囊炎,疼痛,進而第一跖骨頭變大形成向內側突出的骨贅。
其次,由于拇內收肌緊張勞損,足橫弓變平,第二、三跖骨頭向跖側塌陷,負重、摩擦致該處皮膚增厚形成胼胝,拇趾向外翻,擠壓第二趾,占據(jù)二趾之位置,將二趾抬起與拇趾重疊,使二趾關節(jié)過伸,近趾間關節(jié)屈曲,成為錘狀趾,突出于拇趾與第三趾背側,近趾間關節(jié)背側受鞋面摩擦、擠壓,亦產生胼胝疼痛。
再次,拇跖趾關節(jié)處于半脫位的位置,在長時間不正常應力的作用下,逐漸出現(xiàn)骨關節(jié)病,關節(jié)軟骨破壞,骨質增生,關節(jié)間隙變窄,更為疼痛。
最后,大拇趾外撇嚴重者可以位于第二、三足趾的下面,將第二、三足趾頂起來,日久可形成錘狀趾。大拇趾跟部內移后,使得該處極為隆起,容易與鞋形成磨擦,天長日久,該處皮膚和皮下有關組織增厚、紅腫,滑囊形成,而產生拇囊炎。引起疼痛,局部潰爛后可造成感染,大腳骨畸形病人因為前足生物力學發(fā)生異常,很多合并有足底部胼胝。使走路引起疼痛,病人無履可適,給工作、生活帶來不便和痛苦,而且外形上也缺乏美感。